一、关于“新青年全球胜任力人才培养计划”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认真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重要指示精神,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简称交流协会)以新青年全球胜任力人才培养计划(简称新青年计划)为实践探索,助力国内高校提升高水平国际化人才培养能力。
本计划培养体系主要包括在地国际化人才培养和海外交流与实践,为学生和教师提供多方位全球胜任力养成路径,助力高校有效落实多元化人才培养和国际交流合作。
二、关于“新青年全球胜任力培养计划班”
“新青年全球胜任力培养计划班”(Youth Global Competence Excelling Class),简称“新青年班”。项目院校各院系推荐、遴选优秀在校学生加入“新青年班”,原则上每班人数上限为40人。“新青年班”以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为培养理念,通过结构化、系统化的名师课程、名家讲座及境内外实践活动,激发青年学生面向全球、面向未来,自觉提升自我综合素养的意识和热情,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发展竞争优势和胜任力。
(一)培养目标
培养热爱祖国,信仰坚定,具有国际视野与中国情怀,通晓国际规则、出色的跨文化沟通和国际交往能力,掌握国际组织基础知识以及运用相关专业知识和方法分析国际事务的能力,具有较强的事业心、社会责任感、创新能力和奉献精神的全球竞争力的高素质创新型国际组织后备人才。
(二)培养周期
一学年(2025年秋季学期+2026年春季学期)
(三)培养方式
“在地国际化人才培养”采用“课程与实践”的培养方式,具体包含12门核心课程、9场以上前沿讲座、1门公益微课、新青年工作坊、全球胜任力训练营、学术研究、国内教师研修等。
“核心课程”由“当代中国”“国际理解”“跨文化沟通”和“前沿与交叉”四个模块构成,课程与讲座总量为234+学时。其中,四个模块的12门核心课程(课程代码GCC-101至GCC-403)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灵活选择;1门公益微课学生必须选择(对应核心课程);“海外交流与实践”作为将全球化知识和实践进行融合统一的主要方式,是强化全球胜任力培养的必要支撑。经过三年发展与丰富,新青年实践活动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学生国(境)外交流学习实践活动。当前主要包括联合国实训、国际组织实习、国际会议及活动、文化交流、实习实践、教师海外研修等内容。
1 、学生可根据自身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和学习时间选择相关课程与活动。
2 、学生至少需要在一年内在四个模块中选择不同模块的3门课程且完成一门公益课程(对应核心课程)的学习方可获得计划结业证书。
3、学校可视情为课程赋予相应学分;部分课程或可与学校已开设课程进行替换。
(四)授课方式
采用线上课堂与线下工作坊相结合的授课方式。
(五)课程设置

(六)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作为《新青年全球胜任力人才培养计划》的组成部分,由中国教育国际交流研修学院与项目实施学校合作开展。围绕《新青年全球胜任力人才培养计划》培养目标,安排9项不同主题的学生短期实践活动,为学生创造走出校门参与实践和实训的机会,帮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提升职业竞争力,在国际环境中提升全球胜任力。
具体安排另做通知。
(七)考核与证书
1. 考核。课程考核方式主要是学生选读课程的修读课时、作业完成情况、参与讨论情况、论文撰写情况和参与实践活动情况的综合评比分数,总评60分及以上即为合格。
2. 证书。学生至少需要在一年内在四个模块中选择不同模块的3门核心课程且完成一门公益微课(对应核心课程)的学习方可获得计划结业证书(注明所修课程)。参加实践活动的学生另可获得与有关活动国内外合作机构联合颁发的相关证书。
三、遴选要求
新青年班作为“第二课堂”,面向本校全日制在读大学生招募优秀学员,要求:
1. 思想品德与价值观。认同新青年班理念,具备优良品德与国际视野。
2. 学业基础与学习能力。专业基础扎实,具备持续学习与探索能力。
3. 语言沟通与跨文化能力。外语应用熟练,拥有跨文化沟通潜力。
4. 发展意愿与核心素养。自我驱动力强,兼具批判创新与团队协作精神。
5. 适应性与实践热情。勇于挑战适应,热衷投身国际化实践。
有意向的学生请填写《新青年班申请表》,于2025年9月25日17:00前,将申请表电子档发送至邮箱[email protected],申请表纸质档和成绩证明材料(成绩排名证明+班主任签字确认)交到10102办公室龚老师处。
附件:1.《新青年班申请表》
无码国产
学生工作办公室
2025年9月22日